對于青光眼患者來說,眼藥水是長期控制眼壓、延緩視神經損傷的核心手段。臨床中常出現患者因操作不當導致藥物利用率不足,進而影響眼壓控制效果的情況。因此,掌握科學、規范的滴藥方法,既是保障治療效果的關鍵,也是減少眼部并發癥的重要前提。廈門眼科中心從滴藥前、滴藥時、滴藥后三個階段,詳細拆解正確操作流程及背后的醫學原理。
一、滴藥前:做好準備,規避風險
滴藥前的準備工作看似簡單,卻直接影響用藥安全與效果,需重點關注三個細節:
手部清潔:先用流動水濕潤雙手,取適量肥皂揉搓掌心、指縫、指背及手腕,持續搓洗 20 秒(可默數 “1-20” 計時),再用流水沖凈并擦干。這是因為手部日常接觸物品易沾染細菌、灰塵,若未清潔直接接觸眼部,可能引發結膜炎、角膜炎等感染性眼病,尤其青光眼患者眼部較為敏感,感染后可能加重病情。
藥液檢查與處理:首先核對藥瓶標簽,確認藥名與醫囑一致,同時查看有效期,若超過期限或藥液出現渾濁、變色、絮狀沉淀,需立即丟棄并更換新瓶。對于前列腺素類等混懸劑型眼藥水,使用前需將藥瓶倒置,輕輕旋轉搖晃 10-15 次,確保藥液中的有效成分均勻分散,避免因濃度不均導致單次用藥效果波動。
二、滴藥時:精準操作,提升藥效
滴藥過程需注意姿勢、手法與距離,確保藥液準確滴入眼部并充分吸收:
可選擇坐位或仰臥位,兩種姿勢均需保持頭部穩定,眼睛向上看,這樣能使下眼瞼自然放松,便于后續拉開。用一只手的食指或中指輕輕拉開下眼瞼,使其與眼球分離,形成一個半月形的 “下穹窿”(即下眼瞼與眼球之間的空隙),此處是眼部容納藥液的最佳位置,能避免藥液直接滴在角膜(黑眼球)上引發刺激感。
藥液滴入技巧:另一只手拿起眼藥瓶,保持瓶口垂直向下,與眼睛保持 1-2 厘米的距離 —— 距離過近易導致瓶口觸碰睫毛、眼瞼或眼球,污染藥液;距離過遠則可能因手抖導致藥液滴偏。對準下穹窿輕輕擠壓藥瓶,滴入 1 滴藥液即可,無需多滴,因為眼部結膜囊的最大容量約為 0.02 毫升,1 滴眼藥水(約 0.05 毫升)已能充分覆蓋眼部,多余藥液會隨眨眼流出,無法被吸收,反而可能增加眼部負擔。
閉眼與按壓配合:滴藥后立即輕輕閉上眼睛(避免用力擠眼,防止藥液擠出),保持閉眼狀態 1-2 分鐘,同時繼續用手指輕壓淚囊區,在此期間不要眨眼或轉動眼球。閉眼能讓藥液在結膜囊內充分浸潤,促進有效成分透過角膜進入眼內發揮作用;持續按壓淚囊區則能進一步阻斷淚道,延長藥液在眼部的停留時間,減少藥物流失,最大化提升藥效。若雙眼均需滴藥,應先滴健康眼,再滴患病眼,防止患病眼的分泌物、細菌污染健康眼。
三、滴藥后:妥善處理,保障安全
滴藥后的后續處理同樣重要,關系到用藥安全性與長期治療效果:
眼周清潔:閉眼 1-2 分鐘后,用干凈的紙巾或醫用棉簽輕輕擦拭眼周溢出的藥液,避免藥液殘留刺激眼瞼皮膚,引發紅腫、瘙癢等不適。擦拭時動作要輕柔,不要用力摩擦眼部皮膚,尤其避免觸碰眼瞼邊緣。
多藥使用與儲存:若需同時使用多種眼藥水,不同藥物之間需間隔 5-10 分鐘,先滴的藥物需在眼部充分吸收后,再滴下一種藥物,防止后滴的藥物將先滴的藥物沖洗掉,影響各自療效。使用完畢后,擰緊藥瓶蓋子,將其存放在陰涼、干燥、通風處,避免陽光直射(紫外線會破壞藥物成分,降低藥效);部分眼藥水(如某些生物制劑、碳酸酐酶抑制劑)需冷藏保存(2-8℃),需嚴格遵循藥品說明書要求,從冰箱取出后可先放置片刻,待藥液溫度接近室溫后再使用,避免低溫藥液刺激眼部。
用藥監測與就醫提示:養成規律用藥的習慣,可通過設置手機鬧鐘、記錄用藥日記等方式,避免漏滴、錯滴或擅自增減劑量、停藥 —— 青光眼治療需長期堅持,眼壓波動過大可能加速視神經損傷,導致視力下降、視野缺損。若滴藥后出現眼部明顯刺痛、灼熱感、紅腫、視力模糊加重,或伴隨頭暈、心慌、惡心等全身不適癥狀,可能是藥物不良反應或操作不當引發問題,需及時停藥并就醫,由醫生評估是否需要調整用藥方案。